找到相关内容382篇,用时27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吕澂:華嚴宗(上)——唐代佛家六宗學說略述之二

    、智儼、賢首三代說。他以爲華嚴宗杜順始祖說乃出於後人偽託,實際最初是正、智現、賢首三代相傳。在「續高僧傳」裏雖然說到智儼和杜順有師弟關係,却無華嚴學說傳授明文。後人也說智儼華嚴學說得之於至相寺正,但傳文裏說他所傳授是智現,並無什麼智儼,這或者是儼現兩字聲音相近而誤傳爲一個人吧。所以華嚴宗開始眞正傳授,應該是正、智現、賢首三代(參看「續高僧傳」卷十四「正傳」,又卷二十五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91139960.html
  • 佛教名山文化鉴赏

    声名远播了。东晋高僧慧远,途经浔阳,见庐山秀丽,便留住于此,修道弘法,结交文人,直至老死。被陈、隋两代皇帝尊为大师,住在京城金陵,常感喧闹嘈杂,不宜坐禅修道,向往清静山林。他梦见一山水佳处,有...探究佛理,著书立说。南北朝时期,北朝佛教重禅定,南朝佛教重义理。提出禅定与义理并重,也就是强调定慧双修,以此作为修行原则。他在隋代创  立天台宗,正是适应南北统一需要,成为一个很有影响宗派。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290243838.html
  • 科学与佛法

    而是皈依自性,照明自心,万物印染于心,自性光发露,什么疑惑能存留不去呢?若自性被迷住了,既有千万亿太阳,满天圣神也无法照亮人内心。儒之大学在于明明德,佛之教意在于明心见性,这就是中国文化精髓。...所谓所谓科学时代并不仅仅是靠科学家们好奇心来驱动,同时需要另一种更顽强而难以被遏制力量,那就是人类各种物欲。公众充沛欲望,对商人而言是利润,对科学家而言则是能继续满足其好奇心研究基金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91046434.html
  • 略论现代科学与传统佛学

    均属杂染心(受污染程度不同,则人表现出来、愚程度也不同:心受到污染轻的人就表现为不同程度聪明,受到污染重的人则表现为不同程度迟钝);法界性始为清净心,法界性亦名自性、佛性,“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...2002年9月26-28日,我应邀参加了国际心理协会联合在广州举办“第二届心理分析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研讨会”,来自美国、法国、德国、澳大利亚、瑞典、瑞士、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(包括台、港、澳)...

    杨佛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5146805.html
  • 释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”经题

    :再作三节解说:凡、外、小之料简:1.世间凡夫也各有智慧,如文学创作,艺术优美,哲学与科学昌明,以及政治、经济等一切,都是智慧结晶;没有智慧,就不会有这些建树。但这是世间,利害参半。如飞机发明,在交通便利上,是有益人群;但用它来作战,就有害了。常人所有“俗俗慧”,偏于事相,含有杂染,不能说是般若。2.外道也有他们智慧,像印度婆罗门,西欧基督教等。他们智慧,以人间为...

    释印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2150188.html
  • 关于华严宗有无实修观法之我见

     可见世间实践是与理论相对立,并且是作用于物质对象。  而佛教所说“实践”并不是与“理论”对立东西,而是含有造出理论(prajna)在内。(注六)佛教是重体证,其体证过程即实践是以获得圆满智慧为目,所谓戒定慧三学就是此理,而所谓理论只不过是由应众生根性而虚生出来。  可见,世间实践是与理论相对立,而佛教实践是包含理论;世间实践是一种主体作用于客体活动,...

    道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2150604.html
  • 生死、烦恼与涅槃

    与无量寿,我们先谈生死,再看涅槃。   什么是生死?从唯识论来说,有念即生死。意念是八识之内产物,如果八识不能转成正与大智,那么它们就对生死起作用。所以从意识状态来说,凡有物欲,就导致生死。第八...生命来看,生与死是分开。证入此大智境界后,两岸则无分别。当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时,那就意味着自性无量寿。当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时,那就意味着自性无量光。这里光与寿并未离开人性中与仁,但却又超越了它们...

    牛实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3351055.html
  • 阿含学与阿含道[问答篇]

    要修禅那,是为了得到观力而已,不为其他,得到观力为什么?为了将得到所谓解脱,就是解脱烦恼、干扰我、会束缚我那些烦恼,一起来我把它弄掉,我要靠般若慧就是这样,说到这里对般若我又要下个定义,不然大家说...因为从种种细节来考核而知道,别相。而PahR自Pa-就是超越、超凡意思,就是解脱能力,有解脱能力智慧,而解脱能力智慧不能离开Sam跟Vi-圣人想就是般若慧,圣人识就是般若,因为没有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02353165.html
  • 《中观论》大意

    龙树意见,佛法──世出世法,不要说凡夫、外道,就是大部分小乘学者,也不知道;像他们那样说,是错;要理解一切法空,才能正确理解佛法一切。这可以说,开发阿含深义,就是用性空无所得光,显示了真... 我们若知一论组织,于全论内容,也就得到一个要略概念。但是科判中论是很难,古德每一品品独立,不能前后连贯起来。本论中心,在说明世出世间一切法,不像凡夫、外道、有所得小乘学者所见,在...

    印顺导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90653641.html
  • 佛教女性出家由来及其意义

    ”。法始说: “比丘尼有五百戒,多于比丘戒,我也未明白是何道理,你可去问从西域来山和尚”。净检就去问智山,他说:“比丘和比丘尼戒,大同小异;假使女众受戒,不依比丘尼戒法,必定不得授。尼有...比丘僧受戒?至今似未见有何考查。上文山和尚为尼净检授戒前,亦只说: “尼有十戒,必从比丘受,同时要以和尚传戒为依止”,而其余戒究竟向谁传受,亦未有提及。但在‘五运图’一书中说:“自汉永平丁卯,洎...

    竺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44653965.html